(资料图片)
竹编,一种纯粹而深远的技艺。竹子美化了乡村,竹器留住了乡愁。
在江西省赣州市蓉江新区潭东镇龙井村,有一位名叫黄正钦的篾匠“守艺人”,他凭着一份热爱与责任,坚守这一传统技艺50载,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黄正钦的家里,满是竹子、竹条,光滑锃亮的竹篾,以及年代久远的工具。在这简陋的“方圆几米”内,工作和生活已经完全深度融合,屋子散发出竹子的清香和艺术的气息。“簸箕、扫把、鸡笼、晒垫、割草篓、树叶篓……以前种类更丰富,现在我根据村民需求来做,以实用型的物件为主,卖到家乡及附近乡镇的农村,大都是回头客,销路不用愁。”黄正钦笑呵呵地说道。
“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当被问及为何会从事编篾工作时,黄正钦如是说道。“以前在农村,家家户户都需要簸箕、箩筐、筛子这些竹篾制品,所以篾匠比较吃香。我18岁那年跟着赣县的老师傅学习这门手艺,也是凭着能吃苦肯学习的拼劲,三年出了师。”
学成后的黄正钦回到家乡干起了篾匠活,靠着篾编手艺,黄师傅不仅撑起了屋檐之下一方烟火,还从小篾匠成了十里八乡有名气的老篾匠。“黄师傅的东西做得好,尤其是育秧用的拱形支架、收稻谷用的畚箕、卖菜用的箩筐, 实用又便宜,附近的村民都会来他家买。”邻居对黄正钦的手艺赞不绝口。
50年来,一把凳子、一根竹子、一把篾刀、一双巧手,一件件竹篾制品在黄正钦的手下诞生,日子也在翻飞的篾条间悄悄溜走。对于篾编手艺的传承和未来,黄师傅有些无奈,他说以前他也带过徒弟,但由于编篾是一个辛苦枯燥且细致的活,又赚不到多少钱,大家便都改了行。“以前编篾是为了养家糊口,编着编着几十年就过去了,编竹器已经成了我的一种习惯,也希望篾编手艺能世代相传,只要能够干得动,我是会一直编下去的。”现年68岁的黄正钦坚定地说。
黄正钦双手长满的厚茧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他50年如一日坚守竹编工艺的见证。在制作竹器的过程中,他神情专注,每一个细节都要精益求精,付出足够的耐心和定力。每一根竹条,每一片竹篾,每一个竹器都凝结了他心血,一个个实用、精美的竹器都是他用毕生时光与热爱编织而成的。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刘平生、钟万汕、钟观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