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场中”智能制造“四个字成为热词,究竟什么是智能制造?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智能制造是指具有信息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简单的来说,就是将传统的制造自动化赋能,将智能化、柔性化的因素加入。
在全球领域,我国的制造业规模举世瞩目,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2年世界第一。然而,走的却是中低端发展路线,大而不强的问题亟需解决。
1、政策助力智能制造国产化率提高
制造业转型的进程离不开智能制造,从国内智能制造市场来看,国产化率总体不高,政策相应出台支持行业发展。
消息面上,《“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业绩方面,智能机器板块共211家公司平均收入24.63亿,同比上升20.29%,收入规模有了大幅改善。在政策的推动下,相关企业收入有了大幅提高。
政策支持下,行业的国产替代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也会企业盈利动力带来驱动力。
2、智能制造,离不开传感器
信息采集是智能制造的基础,而传感器是采集制造数据的重要途径,没有传感器,人工智能将“难为无米之炊”,智能制造也将成为空中楼阁。
在工业圈中,人们将传感器称为“工业工艺品”或者“电五官”。这是因为传感器作为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简单来说,传感器的出现,赋予了物体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让物体慢慢变得活了起来。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各种传感器来监视和控制各个参数,使设备工作在正常状态或最佳状态,并使产品达到最好的质量。
传感器是自动化领域的底层器件,是智能制造的感知基础。从全球工业传感器市场产品应用方向来看,生命科学与健康、机械加工制造、汽车、半导体及电子、工业自动化等是其主要的应用领域。
根据MarketsandMarkets的报告数据,全球工业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1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26年的31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9.1%。
国产厂商奋力追赶,工业传感器国产化进程加快
我国工业传感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体系、规模、产品种类、基础技术研究、产学研用一条龙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基本满足了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建设需要。
但我国工业传感器产业自身所存在的共性基础研究不利、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少、核心元件成果走不出实验室、核心元器件国产化严重缺失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国内存在低端产品过剩、产品同质化等痛点,如何能研发并掌握核心技术,瞄准中高端市场,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3、智能化升级仍面临挑战
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晚,技术积累相对薄弱,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我国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两化”融合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国地区间、行业间以及企业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智能化探索,但更多的企业尚处于电气化、自动化甚至机械化阶段,半机械化和手工生产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仍然存在。
《中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报告2015》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的企业仅占14.6%,在综合集成基础上实现跨企业业务协同和模式创新的只占3%,但尚未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占比却高达40%。我国制造业全面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是智能制造的基础研发能力相对较弱。我国产、学、研的整体科技水平与美日欧等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智能化的软硬件缺乏自主研发技术,高端传感器、操作系统、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能制造的发展。
三是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企业长期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形成的成本洼地,惯于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拼价格,导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多数企业使用智能设备替代人工的动力不足。
现阶段,即使一些引入智能设备的企业,也仅停留在初级应用阶段,以智能制造整合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企业屈指可数,更没有形成构建智能制造体系的战略思维和总体规划。
四是智能制造标准、工业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标准是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领域工业大国和商业巨头的必争之地,主导标准制定意味着掌握市场竞争和价值分配的话语权。目前,德国除了在国内及欧盟层面推广工业4.0标准化工作外,还在国际标准化组织设立了与工业4.0相关的咨询小组。
我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是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制造业国际标准数量并不多,国际上对中国标准的认可度也不高,中国在全球制造标准领域缺少话语权及影响力。在工业软件领域,世界上用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的主流软件主要是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美国PTC公司和法国达索公司开发的,我国在工业软件开发方面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明显处于劣势。
五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从经营管理层面来看,我国企业缺少具有预见力的领军人物,以及在高水平的研发、市场开拓、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从员工队伍层面来看,我国企业存在初级技工多,高级技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单一技能的技工多,复合型的技工少的现象。
员工综合素质偏低,直接制约了智能制造系统的应用和推广。而在国家战略层面,涉及智能制造标准制定、国际谈判、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更是明显的“短板”。
4、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抓住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引领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第一,推进智能制造关键装备与核心软件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提高价值链核心环节的掌控力。
政府应加大对智能制造软、硬件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突破制约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官、产、学、研、用合作和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加快推进中国智能制造标准的制定,工业软件特别是智能制造操作系统的开发以及推广应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全面提升智能制造的产业化水平。
第二,鼓励创新商业模式,打通价值网络。
智能制造所带来的以消费者为中心、“需求定制+大数据营销+参与制造”的“产品+服务”新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要求企业从封闭的价值链转向开放的价值网络。政府应鼓励企业建立平台生态圈,通过服务生态化、系统化和产品智能化,实现新的价值增值机会。
第三,培育自主品牌和骨干企业,拓展全球市场。
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为契机,集中资源重点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产业带动作用大的大型骨干企业。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一方面通过开放式创新,主动利用全球的创新资源;另一方面把智能制造的中国标准、中国平台推广出去,打造强大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第四,建立满足智能制造需求的多层次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培养和造就具有较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鼓励骨干企业与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展协同育人,建设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夯实智能制造的人才基础。
第五,完善企业内部价值链管理,增强企业智能化管理能力,提高数据附加价值。
针对智能制造高度柔性的生产模式对管理复杂度的新要求,引导企业从产品概念设计、原型开发、资源管理、订单管理、生产计划获取和执行,到物流管理、能源管理再到营销售后,按照产品附加值的新型创造方式进行整合,建立高效的智能化运营系统。
文章来源:仪表网, 融钰集团官网,奔跑吧新的一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