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武汉大学两项重要科研成果,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同时发表。这在武汉大学130年建校史上尚属首次,也是湖北唯一。
武汉大学研究团队发表的第一篇长文,是关于高熵合金的最新研究成果。高熵合金,被认为是未来可以用于航空航天等特殊需求的新型合金。此前,科学家们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法量产。这一次,付磊团队在液态金属领域找到了一个“万能粘合剂”——金属镓。它可以将多个金属粘合起来,在温和条件下制造高熵合金。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付磊:“我们这个方法一旦提出来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挑金属,你只要能提出配方,我就很有可能做出来,那么这类材料可能就不是我们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的材料了,它的未来的性质和应用领域将会不可想象。”
5年前,付磊的学生曹光辉,在液态金属的研究中,意外发现了高熵合金。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曹光辉:“我们经过一些探索和实验之后,发现不同金属元素在液态金属合金化之后都可以均匀的分布,呈现一个就是新型的合金,就是高熵合金。”
2021年5月,研究团队正式向《自然》杂志投稿。对于这一里程碑式的发现,审稿人提出了诸多质疑。此后2年间,付磊团队进行了多轮自证,最终研究成果得以发表。
同样登上《自然》杂志的,还有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何光存教授课题组。实验室里,放置有多盆水稻株,有的长势茂盛,有的已经枯萎。这些长势茂盛的水稻株,正是利用了团队发现的抗虫基因,避免了被褐飞虱啃食。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何光存:“抗虫的基因就相当于一个哨兵,当褐飞虱虫的唾液蛋白进来之后,它就立马就能够发现它,和它结合在一起,然后产生一种信号,把这个信号传递下去,就激发了整个水稻细胞水稻植株的抗虫性,能够抵抗住这个虫。”
但是,抗虫基因,也会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何光存课题组继续探索,接连找到了第二、第三个基因,成功地让水稻生长和抗虫性达到动态平衡。该研究成果培育的水稻新品种推广应用后,在褐飞虱轻发生地区,可以不打农药;在重发生地区可少打农药2-3次,每亩可节省成本40—60元。
(长江云新闻记者 何伶凌 李琨 责任编辑 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