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由中国食品报社和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共同主办,以“聚力特色产业,共建和美乡村”为主题的2023中国城乡发展论坛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年会6月30日在北京举办。
中国食品报社社长黄国胜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以专业之力深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主题演讲。就乡村产业振兴提出三条建议。
一是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要“树立大食物观”。我们理解大食物观的核心应该是多元化,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味、营养、健康和文化需求。我国有2800多个县,即使每个县只推一款土特产,也超过2800种。另有资料显示,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共有1128家,这些企业中有651家从事食品尤其是农副产品加工。其中,真正做到了全国流通的品牌仅有郫县豆瓣酱、大白兔、五芳斋等寥寥数十个。未来,还需要各方拧成一根绳,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加紧挖掘各地的土特产,以科技夯实产品品质,以创新塑造品牌形象,通过产品升级、包装改良、品牌营销等,培养土特产产品金字招牌,让土产品“潮”起来,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
二是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要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化。农产品加工业是构建乡村产业链的核心,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沟通城乡,亦工亦农,是体量最大、产业关联度最高、农民受益面最广的乡村产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的多少,与产品附加值密切相关,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了72%,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为此,要紧扣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积极挖掘和推介全国各地农产品加工典型企业的好做法,让更多企业汲取其好经验,全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加快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在这方面,中国食品报社将充分释放多年积淀的专家资源,进一步搭建好服务平台,加快产学研、技工贸融合发展,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融入乡村、对接企业,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是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要注重协同创新发展。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形成合力,久久为功,常抓不懈。要统筹考虑市场需求和本地农业农村资源禀赋,把特色优势食品农产品产业培育好、发展好,纵向贯通产加销、横向融合农文旅;要联动各方,加快推进品牌的培育、孵化和推广工作。例如,今年“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预制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边连着消费者的舌尖,是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在一些地方,一道预制菜就能够带火一个村子,实现农产品订单生产、订单收购,乡村特色产业就有了发展的基础。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因地制宜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做大做强乡村生态经济,合理延伸生态产业链条,打造生态食品新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跨越。
黄国胜表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食品产业大有可为。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特色食品农产品产业不仅是乡村经济的支柱之一,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阜平的大枣、古田的银耳,茂名的荔枝、延安的苹果、大连的樱桃、新会的陈皮等一大批土特产,都变成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大产业。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建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0个农业产业强镇。穷乡村变身“桃花源”,其背后是乡村产业的振兴,政策的利好,凝聚着相关企业的技术应用与商业智慧,蕴含着一系列可借鉴可推广的理念和方法,要把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总结好、传播好,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乡村产业振兴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黄国胜介绍,近年来,中国食品报社一直将助力乡村振兴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报社以食品产业为基,通过组建逾400位院士专家在内的中食智库、组织编写《农产品深加工典型企业案例》,启动直播助农乡村振兴项目等,多角度宣传和推广农产品深加工典型企业在产业振兴中的典型经验与做法。
据了解,由中国食品报社牵头主办的直播助农乡村振兴项目6月27日已正式启动,首站走进了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此次直播活动联合了直播达人在5个抖音账号同步直播,在线关注人数累计超百万人,相关食品销量近两万单。
标签: